大學入學制度 看看美德日韓怎麼做



教育問題在台灣吵不停,日前有教育團體發動「高中學習要完整有效、大學入學要公平適性」連署,迄今已有逾1600位民眾參與,其中包括39校、105位大學校長教授也都參與連署,其中參與聯署的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希望能延後大學學測,讓高中生完整學習高中課程內容。
目前台灣現行制度採取2種入學方式,分別為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對於大學入學門檻,各國也都有不同做法,如與台灣鄰近的日韓就同樣重視考試,美國則注重學生平時的學業及行為表現;以德國來說,雖也要通過高中畢業考,不過大學學費全免。
美國:
美國的大學主要是採取獨立招生,想要入學的人,先透過名為「通用入學申請」(The Common Application)的網路系統申請報名,該系統沒有限制申請的數量,但學生需向每個選擇的大學遞交一系列的文件與證明書,包括公開考試的成績證明(SAT/ACT)、入學申請表格、自薦與推薦信等,才能算是有效申請。
不過越來越多大學放棄採用SAT或ACT考試成績作為招收新生標準,根據美國國家公平公開考試中心指出,名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最佳大學的學府中,已有超過125所私校讓申請者自行決定要不要附SAT或ACT考試成績。
德國:
進入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門檻主要是透過高中畢業考Abitur,而依據各學系的要求,所應具備的條件也有所差異。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大學門前不分貧富」的口號,開始實施免費教育,因此在德國唸書不用繳學費,教育費用由納稅人負擔,德國大學98%為國立大學,僅有少數為私立大學,需繳交學費。
大學生在德國每個月的生活費約新台幣2萬至3萬元,在一些如電影院、戲劇院、歌劇院、博物館等文化設施都提供優惠。
日本:
日本的大學共分有國立、公立、私立三種,目前大約有500所左右,大學的教育方針以學術研究為中心,報考資格以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為對象。進入大學的取決權在於入學考試,第一次是國家統一考試,第二次則由各大學單獨舉行的自主考試。
一般而言,目標在國立大學的學生要先根據統一考試的成績,再參加第二次考試,即志願大學的入學考試,及格後正式成為大學生,但統一考試成績不及格的考生,有可能失去第二次考試的資格。有些私立大學不需要統一考試成績亦可報考。
韓國:
韓國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人數受到嚴格限制,由於招生人數與報考人數之間的差異,每學年又增加了許多重考的考生,因此造成了入學競爭。自1981年起,大學的入學制度經歷了激烈的變革。1993年採用了新的制度,對考生高中的學業成績及國家會考的分數進行通盤考慮後確定其入學資格。2002年以後,韓國採取的是大學能力考試、學校生活記錄簿、論述、推薦信、面試並行的招生方式。
韓國在2013年公布了「2014年度高考體制改革方案」,將每年一次的考試方式改為分兩次進行,同時將考試科目縮減一半,新的方案的最大特點是對考試成績不再計算總分,而將各科目的考試成績分別打分,然後依據分數段確定各科目的等級以及綜合等級。等級分為9等,每年的等級比例根據每年的考生人數確定。




https://tw.news.yahoo.com/大學入學制度-看看美德日韓怎麼做-07553513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麗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